“教育即生长”再解读

更新于06/14

前言

 

 

      网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重新审视教育发展的现状,教育的初心正面临着极大的拷问。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 提出的“教育即生长”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学启示。因此,我们对“教育即生长”这一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认识。
“教育即生长”的核心观点与内涵

 

01 关于生长的起点

      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未成熟状态潜藏着无限可能,这是一种对无限生活的理解、选择、追求的各种可能。儿童以其成长阶段特有的敏感性、好奇心、探索欲望、模仿能力和积极热烈的情感,赋予“未成熟”更加丰富而有意义的内涵。   

02 关于生长的过程

      习惯是生长的表现。习惯养成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可塑性最大限度地发展为习惯养成奠定了一定基础。一方面,儿童通过控制自己的感观和肢体来控制环境与自身行为以习得动作技能。另一方面,儿童通过参与生活场景,将思维、观察和反思的模式变成各种技能和愿望,获得主动思考和主动适应的习惯养成,从而抵制习以为常的倾向。教育过程就是创设促使儿童思维发展的各种情境,提供开放性发展空间,不断激发儿童的各种天赋潜能,促使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的生长过程。

03 关于生长的结果

      教育促进儿童的生长与发展,发展的教育意义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生活。无论是未成熟状态的可塑性,还是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适应的习惯养成,都蕴含着一种指向未来的积极的建设性力量———生长中的发展。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要充分给予儿童成长的空间,尊重儿童的天性,将教育内容孕育在丰富的生活场域中,唤醒儿童心灵走向远方,为他们开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慧之门,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力量。

 

结语

      回归教育的初心,实现从塑造转向生长的儿童未来。教育的起点非 “他者思维”而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教育的过程非“刻意塑形”而是“静待花开”,教育的结果非 “教育焦虑”而是“教育期待”。

      教育即生长,是生命内在的、昂扬向上的积极生长。

 

注:资料整理参考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更新时间:06/14  【关闭